近期,不断有报道称,斯柯达即将退出中国。而扑朔迷离的官方回应更是让人遐想联翩:
先是斯柯达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泽尔默在受访时表示,斯柯达正在考虑退出中国市场,将于明年做出最终决定。紧接着,斯柯达中国、斯柯达在中国的生产商上汽大众都出面解释:团队正常运转,公司尚未就调整战略的必要性做出任何决定。
一正一反两轮回应,想必大家也能明白大致意思:今年一定不退出,但明年就不好说了。并且,联想到去年传出“斯柯达已经解散在华营销团队,后续研发团队也将解散”等消息,这家百年车企在中国做出调整也许只是时间问题,毕竟眼下销量成绩的每况愈下已是不争的事实。
尽管近些年退出中国的合资品牌屡见不鲜,但不同的是,斯柯达可是一家在华创下万销量的汽车品牌。那么,是什么原因让被称为”大众平替“的斯柯达在中国失宠了呢?我们先回顾一下斯柯达在华的这些年吧。
高开低走
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四家汽车厂商之一,斯柯达品牌于年在捷克创立。直到后来苏联解体,斯柯达在年成为了德国大众的子公司。
之后的21世纪,大众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后,便将斯柯达领进了中国:6年,国内首款搭载EA系列1.8T发动机的车型斯柯达明锐在上海大众投产;紧接着,晶锐和昊锐也来到了中国......
凭借”大众平替“的光环,明锐上市当年就取得了3.18万辆的销量。并且在之后的-年吃上了”SUV走红“的红利,连续三年突破30万辆销量。
而之后不断引进新产品并准备品牌上行的斯柯达,却遇上了“中国车市28年一遇的寒冬”,这也为之后销量逐年腰斩埋下了伏笔,此前的成功经验突然开始行不通了。
错在哪了?
”懂大众的人都买斯柯达“的口号,造就了红极一时的斯柯达,但也成为了”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年,捷达独立成为一汽-大众旗下子品牌,其定位与斯柯达的“大众低半级”相冲突,在价格端形成了制约。再加上自主品牌的不断崛起,大众车型也不得不选择”自降身价“的自保战略。
内忧外患之下,官方降价成为斯柯达不得不采取的手段,而”以价换量“反而拉低了品牌定位,再加上问题情况浮出水面,使得曾经消费者心中的性价比形象荡然无存。
比如,曾经的主力车型明锐被爆出国产后,从海外版的独立悬挂变成了扭力梁非独立悬挂,并且这仅仅还只是减配的其中一项。因此,在这些背景之下,销量断崖式下滑也是情理之中了。
该不该“电”?
从官方回应来看,大众集团并不想轻易放弃斯柯达,换句话说,大众集团在中国仍然需要这个“小弟”。
在电动化浪潮涌动下,各大车企无一例外积极转型,大众集团旗下的ID.系列车型也在国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并且,上行的奥迪与保时捷也呈现出成功苗头,但向下的品牌却仍是空白。
因此,如果斯柯达继续以“大众平替”作为品牌定位,与ID.系列车型同平台打造,或许能改变当下的困境,毕竟当下低端新能源市场的舞台还很大。
但无论如何,找准用户痛点以及拿出足够诚意,已是斯柯达“悬崖勒马”活下去的唯一方式了。